“娃娃高管” 凸显国企改革难题
这段时间来,有些国有企业出现85后、90后高管,引起了舆论关注。近日山东淄博曝光的同类事例中,连公司董事长职务都是由85后的人员担任。在《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报道中,淄博市临淄区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不仅董事长是85后,9名董监高人员全是由80后、90后人员担任,任职时年纪最小的董事年仅22岁。
实际上,年龄问题在这一波质疑中,只是一条导火索。大家关注的,其实是年龄背后可能暴露的违规行为。若真的以年龄来说,80后年纪大一些的已经人近中年,90后也即将进入而立之年,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公司高管,都是正常不过的。报道称,这家公司不光高管年纪小,整个公司本部及控股子公司在岗职工共计61人,年龄均在35周岁以下。如果说其中有什么猫腻,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有猫腻,所以这更多说明的是80、90后正在成为企业主力军。
但是从年龄来看,有些问题确实不同寻常,很难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质疑。比如这家公司年纪最小的董事任职时年仅22岁,也就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年龄。年纪这么轻就能成为一家资产过百亿元的国企董事,能“以理服人”吗?而董事长从进入公司到走马上任董事长,前后仅用了1年10个月的时间,这正常吗?所以,这些问题如果说不清、道不明,甚至遮遮掩掩,难免遭到公众质疑。
这背后牵出的是国有企业的所有权问题及其与现代公司制度的内在冲突。从近期出现的国企“娃娃高管”案例来看,之所以会发生类似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真正掌管企业的人员受组织管理规定的约束,不允许在企业中兼职,但又必须依照《公司法》等法规,组成董事会,选出相应的董监高人员。这就造成了,真正的企业管理者只能掩藏于幕后,而由其他人员来充当“影子”。
如果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家族企业,老板(董事会)愿意把位置让给年轻人,大概不会引起那么大非议。但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担任国企高管的人选一般都要经过组织考察程序,有着相对应的行政级别。所以,即便是由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选出来的高管,也不会是经由纯粹的市场选拔机制而来。那么在某些场景下,就可能出现国企董事会只不过是一张皮、国企高管人员只不过是台面上的傀儡这种极端情形。
除了那些严格依照程序、凭借个人能力担任企业高管的85后、90后,“娃娃高管”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既可能是人事腐败问题,也可能是企业管理问题,但深层次折射的是国企的市场化改革难题。12月9日,淄博市临淄区发布相关回应称,针对这家公司董监高人员“年轻化”问题,已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并表示要“加强干部考察任用,配好公司董事会管理班子”。就这句话,已道尽国企充满悖论与无奈的本质问题,但这已经不是在这个层面上所能解决的了。
[责任编辑:旅商北京]
- 2018-12-14“霸座女”被行拘 刚性执法正当其时
- 2018-12-14让孩子寒冬赤膊跑也应该立个规矩
- 2018-12-14四部委打击虚开骗税:252人投案自首
- 2018-12-14对屡禁不止的“女德班”应出重拳
- 2018-12-14焕发自省的力量
- 2018-12-17淅川:采访团聚焦脱贫亮点 “ 教育+健康”双管齐下
- 2018-05-14大幅度降低部分商品关税,增加特色产品进口—— 扩大进口,中国唱响共赢曲(打开对外开
- 2018-05-14避暑休闲•游览度假自然风景区——新媒体采风团走进蓝田流峪飞峡
- 2018-05-11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018-05-11河北省两名省管干部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精华推荐
精选图集
热点文章